如今每到年底,最受欢迎的一项朋友圈活动应该是转发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年度报告”。支付宝是我们的吃穿用度,豆瓣是我们的精神角落,网易云承包了我们每一个负能量的夜晚——它们就像《哈利·波特》里的魂器,储存着不同的“我”的碎片。我们用它们来定义我们一年的时间,还年复一年地用它们来构建自我。
看了齐奥朗的话,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这也是不少学者的担心,担心人们在效率与秩序的现代性铁笼中不断被均质化,被那些个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所定义。不过,在密不透风的铁笼上,也有缝隙,而它恰恰孕育于这个笼子内部。
这是一种充满着悖论的时间体验——时差。“我在倒时差!”可能是一句比“我没空!”更现代的话——它至少说明两件事:全球时区体系业已建立;用于客运的飞机已经有了足够快的速度和相当的普及率。
1884年,国际子午线会议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举办,旨在确定国际标准计时所依据的本初子午线,会上诞生了格林尼治标准时间(GMT)。此后,协调世界时(UTC)又在1960年取代了格林尼治标准时间并沿用至今。全球时区标准的设立是标准化时间秩序抵达的又一高峰,钟表时间,第一次有了校准世界的可能。
然而,时差的存在却成为意外而可贵的杂音。
美国历史学者克里斯托弗·李化用马克思的名句,称时差体现了某种“时间消灭空间的不彻底性”。因为跨越时区而产生的不适感,挑战了标准化时间企图协调一切的乌托邦幻想。这是个人内在生理节律与外部时间的冲突,在海德格尔看来,“在世存在自身,就是时钟”。
而早在1950年,明尼苏达大学的一项研究就首次证明了人体的“昼夜节律”,印证了海德格尔的说法。克里斯托弗在《时差:昼夜节律与蓝调》里也指出,无论外在世界设定了怎样的时间标准,各类研究都显示了人体“内在时间”与之存在的不一致性——“与机械时钟相比,我们的身体是不完美的时钟,但也正因此可以回应多变的社会变迁,不会在剧烈的变动中过快衰老”。
“时间霸权”这样的修辞其实颇为危险,因为它让许多行动者感到自己不必担负起责任,一切都是“时间的错”。在时间霸权建立的过程里,各类政治、经济主体扮演着积极的行动者。《时差:昼夜节律与蓝调》,作者:[美]克里斯托弗·李,译者:田可耘,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11月。
早年是日光灯的大规模普及,使得工厂夜班出现,也改造了人们的生理节律,使昼伏夜出的“内在时间”成为可能。如今,消灭睡眠的技术获得了指数级的迭代升级。
美国技术史研究者乔纳森·克拉里在他的著作《24/7》中就提到,美国国防部曾经投入大量资源用于研究一种可以在迁徙过程中七天不睡的候鸟,为的只是希望能训练出不眠不休的士兵。而克拉里也认为,这种技术创新从军事转为商业用途是迟早的事情,无眠的战士之后,是无眠的劳动者和无眠的消费者。
太阳底下无新事。当时间来到2020,我们见证了许多类似的事情在我们身边发生:互联网大厂的厕所开始计时;外卖平台制定骑手间的“赶工游戏”,让他们用肉身超速逆行。这是标准化时间对人体节律的内在时间的征服,也是效率至上的现代社会的缩影——在这里,系统的时间高于人自己的时间。
人们突然间开始有些怀念那个“等着灵魂追上自己”的时候,那时候,我们的时间感来自于头顶的星空和脚下的大地,劳动的时间,即是生活本身。也难怪这一年的年度弹幕是常常满屏刷过的“爷青回”,这种大面积的怀旧,又如博伊姆在《怀旧的未来》中所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对现代时间概念和进步时间观念的叛逆”。
这就是“时差”为何如此有价值的原因。正是因为时差造成的严重不适,才使其成为一个现代人无可回避的隐喻:它提示着我们外部时间的霸权已经让我们陷入各类生存的危机,召唤我们努力地找回系统之外,属于自己、属于人的那个时间。
这是现代性在各个领域的宿命,也是人性的宿命。人们在一片混乱中怀着对秩序和效率的狂热出发,又在成为秩序与效率的奴隶时姗姗返乡。
人类与时间之间,是一个《最后一片藤叶》式的故事。老画家贝尔门给患上肺炎不久于人世的穷学生琼西画上了最后一片藤叶,帮助“数完叶子就离开人世”的琼西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人类也曾经给自己画上了一片藤叶,用时钟的滴答来代替自我对时间的感知。彻底靠藤叶维系的生命终是风中之烛,小说结尾,真相揭开,琼西告别善意的谎言,走出了病房,她真正获得了又一次的新生。
参考文献:《时间的观念》 吴国盛 著 商务印书馆 2019年5月《时间的社会文化史:近代中国时间制度与观念变迁研究》 湛晓白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年6月《时差:昼夜节律与蓝调》 [美]克里斯托弗·李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11《铁道之旅: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 [德]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7月《爱因斯坦与柏格森之辩:改变我们时间观念的跨学科交锋》 [美]吉梅纳·卡纳莱斯 著 漓江出版社 2019年6月《加速:现代社会中时间结构的改变》 [德]哈特穆特·罗萨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12月《社会的时间:形成、变迁与问题》 郑作彧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年10月
撰文|刘亚光